[1]陈仲达,齐国庆,刘剑锋,等.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3,(02):101-10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3.02.015]
点击复制

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3年02期
页码:
101-107
栏目:
出版日期:
2023-04-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陈仲达1齐国庆2刘剑锋2陈航博1
1.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200032;2.重庆交通大学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0074
关键词:
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估属性识别
分类号:
U45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3.02.01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岩溶突水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在西南地区尤为严重,为确保隧道修建顺利,实现对其的专项突涌水危险性评估,依托西南地区某隧道工程实际,结合突涌水致灾因素的统计分析成果,根据该隧道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以围岩分级、岩石可溶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参数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及其相关表征参数作为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对应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模型,通过进行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多指标属性测度分析和属性识别,实现了对该隧道突涌水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可为后续设计排水及施工进度安排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宗青,孔 军,杨为民,等.改进的属性区间识别方法及其在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6):1703-1711.
[2] 杜毓超,韩行瑞,李兆林.基于AHP的岩溶隧道涌水专家评判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岩溶,2009,28(3):281-287.
[3] 杨艳娜.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106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第21卷统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
[4] 刘 玮.基于BP神经网络下的深长隧道突水预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5] 李利平,李术才,陈 军,等.基于岩溶突涌水风险评价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及其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7):1345-1355.
[6] 李术才,李 貅,薛翊国,等.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综合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7):1297-1307.
[7] 吴毅江,陈 波,阮 航,等.基于改进属性识别模型的塔基山坡稳定性评价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S1):3138-3146.
[8] 秦胜伍,吕江峰,陈剑平,等.基于最大熵-属性区间识别的隧道塌方风险评价[J].人民长江,2017,48(19):91-96.
[9] 殷 颖,田 军,张永杰.岩溶隧道灾害案例统计分析研究[J].公路工程,2018,43(4):210-214,273.
[10] 王亚萍.超长深埋隧洞(道)突涌水灾害危险性评价及水量预测方法[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11] 沙 鹏,赵逸文,高书宇,等.隧道层状岩体质量评价的BQ分级改进[J].工程地质学报,2020,28(5):942-950.
[12] 李志山,蒲 端,钟 鸣.公路隧道岩溶构造地质雷达正演与探测实例波形特征对比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9,35(2):110-117.
[13] 郭永春,周其健,屈智辉,等.水岩相互作用下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机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1,17(4):1045-1051.
[14] 徐建强,阎宗岭,李海平,等.黔西岩溶区公路土岩混合边坡致灾模式及调控技术[J].公路交通技术,2019,35(6):25-30,42.
[15] 杨新庆,张善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粒子群算法的载人航天工程项目重要工序识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217-224.
[16] 靳 昊,陈彦好,周宗青,等.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金属矿山采空区塌陷灾害风险评估[J].金属矿山,2021(3):184-190.
[17] 阎锡东,高 军,韩 翡,等.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风险评价研究及工程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20,57(5):10-22,6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剑峰.穿越高速公路输水工程中盾构法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2):121.
[2]李文杰.管棚支护技术在潼湖隧道软弱围岩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3):135.
[3]孔庆宇,马希磊,王婷婷.隧道穿越段长江大堤渗流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6):74.
[4]刘志伟.土体强度参数对边坡隧道影响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4):176.
[5]马林,关伟,张军.考虑结构性影响的黄土隧道围岩力学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5):11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5.022]
[6]李金奎,吴凯.地质雷达在地铁隧道深度探测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3):13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3.027]
[7]史思强.黄土暗穴对近距隧道施工的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5):16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5.030]
[8]巴放.地铁车站基坑和区间隧道近接施工对地面建筑物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5):21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5.041]
[9]闫红江,邓志刚.丽香铁路中义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1):6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1.011]
[10]张俊岱,佘芳涛,王永鑫,等.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施工围岩变形与力学特性[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1):16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1.030]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10-17     修稿日期:2022-11-23
作者简介:陈仲达(197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施工技术及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工作。E-mail:13606076915@139.com
通讯作者:刘剑锋(199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测试等方面的研究。E-mail:ljfrestar@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