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 JinJM,TanP,ZhouFL,etal.Shakingtableteststudyon
mid-storyisolationstructures[C]//AdvancedMaterialsRe-
search.Chengdu:CivilEngineering,2012:378-381.
[3] 吴应雄.低位层间隔震技术在某实际框架结构中的应
用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
806-813.
[4] 吴应雄.某工程底层柱顶隔震结构抗震性能评价[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5):41-46.
[5] 林顺建.某幼儿园隔震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14(6):146-151.
[6] 党育,杜永峰,李慧.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
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7] 江泳.某工程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价
[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1):46-50.
[8] 刘彦辉,周福霖,谭平,等.考虑隔震支座转动及P-
Δ效应的串联隔震结构响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5,48(9):60-66.
[9] 杜永峰,唐能.串联隔震结构震损倒塌动态模型分析
[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34(1):42-46.
[10] 金灿国.底层薄弱层框架—填充墙抗震性能研究[D].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9.
[11] 傅金华.日本抗震结构及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
(试用):CECS160:200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13]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
程:CECS126:2001[S].北京:[出版者不详],200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于祥龙,章青.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约束效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4):14.
[2]杨佳玲,王社良,陈琪.框架结构基础滑移隔震地震反应的ANASYS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4):145.
[3]王社良,曹晓辉.框架结构层间滑移隔震结构隔震效果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5):30.
[4]叶茂,任珉,谭平,等.框架结构内环境振动波传播规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02):23.
[5]吴应雄.底层柱顶隔震框架结构设计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2):6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2.013]
[6]马英超,贾金青,张建成.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不同剪跨比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4):19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4.037]
[7]林顺建.某幼儿园隔震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6):146.[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6.029]
[8]赖勇,朱亚磊,余锦地.框架结构护岸新技术在城市河道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3):11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3.023]
[9]马小瑞.楼梯形式对R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1):22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