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朝帅,李达强,牛富生.基于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支护策略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5,(01):154-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5.01.021]
点击复制

基于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支护策略研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5年01期
页码:
154-7
栏目:
出版日期:
2025-02-28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杨朝帅123李达强123牛富生123
1.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58;2.广东省隧道结构智能监控与维护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1458;3.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58
关键词: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隧道支护数值模拟
分类号:
U455.7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5.01.02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甘肃定西市木寨岭隧道是典型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变形侵入限界、支护结构破坏等极端灾害情况。为研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灾害治理方法,以木寨岭隧道软岩变形控制试验段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试验、监控量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变形特征和不同支护方案下的支护效果。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安装锚固后立即提供主动支护力,变形过程中提供被动支护力,同时自身具有较大强度,是理想的前期支护构件;采用以预应力锚索为核心的主动支护方案后变形比原被动支护变形减小了77%;隧道开挖后径向应力与变形呈负相关关系,预应力锚索提早介入围岩应力释放过程,可有效约束围岩变形,围岩塑性区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洪开荣,冯欢欢.近2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与思考(2019—2020年)[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1,41(8):1259-1280.
[2] 赵 勇,田四明,孙 毅.中国高速铁路隧道的发展及规划[J].隧道建设,2017,37(1):11-17.
[3] WangTianyu,TanLixin,XieShaoyin,etal.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sofcommonutilitytunnelsinChina[J].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Technology,2018,76:92-106.
[4] 李国良,刘志春,朱永全.兰渝铁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挤压大变形规律及分级标准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5,52(1):62-68.
[5] XuJianbo,ChenJianping,WuShuanglan,etal.Predic-tionoflargedeformationbehaviorintunnelsbasedonAHP-FUZZYmethodandnumericalsimulationmethod[J].GeotechnicalandGeologicalEngineering,2018,36(1):151-163.
[6] 赵旭峰.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其大变形控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7] 张良刚.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8] 汪 波,郭新新,何 川,等.当前我国高地应力隧道支护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浅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8,55(5):1-10.
[9] 赵福善.兰渝铁路两水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2014,34(6):546-553.
[10] 闫红江,邓志刚.丽香铁路中义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17(1):67-72.
[11] 马殷军.新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中国铁路,2023(11):1-7.
[12] 陈锡武,卿伟宸,刘国强.高地应力断层带超大断面隧道施工设计[J].现代隧道技术,2023,60(4):204-212.
[13] 汪 波,王 杰,吴德兴,等.让压支护体系在软岩大变形公路隧道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10):1985-1993.
[14] 吴松华,李 林,任关良,等.特大断面浅埋破碎围岩隧道开挖工法比选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3,19(S2):794-803.
[15] 康永水,耿 志,刘泉声,等.我国软岩大变形灾害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J].岩土力学,2022,43(8):2035-2059.
[16] 崔光耀,韩 驰,王明胜,等.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高速铁路技术,2023,14(4):13-18.
[17] 付玉凯,吴拥政,周鹏赫,等.高延伸率锚索动态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24,52(2):49-62.
[18] 潘 锐,王 雷,王凤云,等.破碎围岩下注浆锚索锚固性能及参数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22,39(6):1108-1115.
[19] 董建华,徐 斌,吴晓磊.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分级让压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24,37(3):342-355.
[20] 赵 伟.深埋软岩隧道让压支护力学机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2.
[21] 董建华,徐 斌,吴晓磊,等.隧道分级让压支护作用下围岩弹塑性变形全过程解析[J].岩土力学,2022,43(8):2123-2135.
[22] 房 倩.高速铁路隧道支护与围岩作用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3] 汪 波,李天斌,何 川,等.强震区软岩隧道大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5):928-936.
[24] 汪 波,王 杰,吴德兴,等.让压支护体系在软岩大变形公路隧道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10):1985-199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喜华.雅鲁藏布江峡谷段某深埋隧道岩爆特征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6):2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6.005]
[2]李云刚.软岩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工法比选数值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1):15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1.030]
[3]张进增.Hoek-Brown强度准则在高应力场判别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1):161.[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1.031]
[4]陈锦涛,韩爱果,任光明.基于应力监测的软岩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1):17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1.032]
[5]周晓靖,罗红星,钟明文,等.基于变形监测的软岩隧道有限元反演分析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4):79.[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4.016]
[6]郑进修,何建华,张建海,等.叶巴滩地下厂房布置方案选择与围岩稳定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5):30.[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5.005]
[7]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等.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5):16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5.029]
[8]李鹏飞,吴述,周红喜,等.澜沧江某地下洞室高地应力特征及围岩稳定预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3):19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3.034]
[9]黄金光,李志军.川藏铁路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方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06):16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1.06.02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9-22     修稿日期:2024-11-04
基金项目: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cz02-专项-02,2021-重点-44);广州市科技计划市校(院)企联合资助项目(2024A03J0981);中铁隧道局集团科技创新计划(隧研合2021-06)
作者简介:杨朝帅(1986—),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工作。E-mail:394343652@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