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顿佳伟,吴卓林,冯文凯,等.某多次开挖边坡治理失效机制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2):33-3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2.006]
点击复制

某多次开挖边坡治理失效机制分析()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0年02期
页码:
33-38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4-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顿佳伟1吴卓林1冯文凯1张国强1孟睿1陈振雷2
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2.四川省工程地质集团,四川成都610017
关键词:
开挖边坡数值模拟失稳变形机制
分类号:
P642.2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0.02.006
摘要:
朝天中学滑坡位于朝天区朝天中学后山斜坡中下部,为一牵引式开挖型滑坡。2010年—2012年该滑坡由于两次开挖和极端降雨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次失稳变形迹象。正确认识滑坡变形机制及演化过程是预防及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前提,基于现场详细的调查和滑坡资料,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朝天中学滑坡发生多次的变形失稳机制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表明:首次切坡条件下,边坡沿原生结构中最“活跃”的基覆界面发生了牵引式堆积层滑坡失稳;在第二次切坡和部分加固手段实施后,由于坡体临空条件和自身结构的改变,促使坡内应力向深部转移,边坡也因此转为沿强—中风化接触面发生失稳的牵引式滑坡;鉴于前两次边坡失稳对坡体自身完整性的破坏,又逢区域性极端降雨,大量地表水的入渗致使坡体抗滑力和下滑力的此消彼长再次造成了边坡整体严重失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润秋.中国西南岩石高边坡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化[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3):292-297.
[2]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等.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其发展思路[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S1):252-256.
[3]王国新,孟海燕.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初探[J].防灾减灾学报,2009,25(2):35-40.
[4]闫东洋.土质开挖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措施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5]张群,许强,甯娜.降雨条件下低缓浅层土质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耦合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5):90-94.
[6]宋从军.路堑高边坡开挖变形理论及控制措施研究———以四川江铜稀土工业园区边坡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7]TimothyDS,HishamT.Performanceofthree-dimen-sionalslopestabilitymethodsinpractice[J].JournalofGeotechnicaland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SCE,1998,124(11):1049-1060.
[8]王思敬.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机制及过程[J].岩土工程学报,1982,4(1):76-83.
[9]柳,姚晨辉,张超,等.东南亚某水电站厂房边坡开挖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17(5):133-137.
[10]黄润秋.岩质高边坡卸荷带形成及其工程性状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9(3):227-232.
[11]曹卫文,唐红梅,叶四桥.公路高切坡开挖过程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以两巫公路K95段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5):785-789.
[12]陈雪珍,简文彬.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分步施工边坡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6(1):207-210,223.
[13]倪勇,王述红.基于3DEC对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15(6):206-210.
[14]胡泽铭.四川红层地区缓倾角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15]王兰生,李曰国,詹铮.四川西部1981年暴雨滑坡的形成机制及防治:大自然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1982:44-4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李凯,简文彬,周倍锐.某厂区防渗工程地下水数值模拟[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1):78.
[2]马兴涛,刘永军,孙永梅.洪水作用下CFRP加固的村镇砖混建筑有限元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2):20.
[3]李俊娜,李捷,郭艳.闸后水流运动的SPH法数值模拟[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2):76.
[4]万璞佳,白国良.基于曲率模态差指标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3):8.
[5]周乾.古建糟朽叠合梁受弯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3):20.
[6]祁元昊,张鑫,焦莹,等.南水北调供水前后京杭运河梁济段沿岸地下水埋深变化预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3):145.
[7]矫安德.路桥过渡段换填处治技术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3):185.
[8]汪承志,任红卫,吴友仁.三级加筋挡墙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4):59.
[9]孙会想,沈才华.玻璃纤维锚杆注浆加固掌子面效果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4):131.
[10]冯涛.交叉异型深基坑支护体系受力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5):9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12-17修稿日期:2020-0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7252);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专项计划项目(2017TD0018);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项目(SKLGP2016Z001)作者简介:顿佳伟(1997—),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E-mail:djw.geo@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