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九阳,陈立,王晓雨.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4,(06):202-20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4.06.029]
点击复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4年06期
页码:
202-207
栏目:
出版日期:
2024-12-26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李九阳陈立王晓雨
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
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土木工程培养模式
分类号:
G640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4.06.029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加快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以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践行与探索为例,力争打造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的“样板间”。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教育的意义,随后从创新育人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深化产教融合等五方面对卓越计划的实践进行总结,最后分析“卓越计划”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积极践行卓越计划,推进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 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林 健.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5-16.
[3] 佚 名.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N].中国教育报,2024年5月11日,第1版.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yb/html/2024-05/11/node_2.htm.
[4] 曹 蔚,闫 莉,王洪喜,等.“产、学、研、品、用”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以西安工业大学卓越机械工程师班为例[J].高教学刊,2024,10(8):42-45.
[5] 周 令,文 聘,陈建中,等.力学专业汽车构造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卓越工程师方向为例[J].时代汽车,2024(2):23-25.
[6] 麻志浩,李 胜,董雪倩,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云南化工,2024,51(1):165-168.
[7] 宋雪晶,程发良,罗鸿斌,等.实施“五重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东莞理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4,31(1):121-126.
[8] 江宇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阶段划分、热点变迁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58-64.
[9] 李九阳,陈 立,胡广朝,等.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促传统专业内涵式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85-89.
[10] 蒋 菲,杨倩倩.“卓越计划”2.0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路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26-33.
[11] 苏 成,王 湛,陈庆军,等.培养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14-17.
[12] 李九阳,陈 立,郭金鹏,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2):41-45.
[13] 张自荣,窦立军,王文华.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典型案例———“中建卓越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75-77.
[14] 徐智超,唐 葭,刘 劲,等.“双碳”战略背景下《施工原理与方法》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3,21(5):210-216.
[15] 李九阳,陈 立,罗靖炜,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2):91-9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黄珍珍,黄志波,缪宏杰,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CDIO模式的《道路施工与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4,(03):221.[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4.03.030]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9-04     修稿日期:2024-10-1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研究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多方联动推进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LJY202370497096);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改革与实践”(2020285BUP0009G)
作者简介:李九阳(1972—),女,教授,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和建筑结构抗震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429838648@qq.com
通讯作者:陈 立(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纤维煤矸石混凝土的材料性能。E-mail:1063915947@qq.co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