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兆锋,泰培,周作胜,等.基于新旧基建知识融合的基坑工程课程改革实践[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06):211-216.[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1.06.035]
点击复制

基于新旧基建知识融合的基坑工程课程改革实践()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1年06期
页码:
211-216
栏目:
出版日期:
2021-12-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李兆锋泰培周作胜郑翔陈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关键词:
新基建课程改革知识融合基坑工程
分类号:
G642.0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1.06.035
摘要: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为此,需要以土 木工程的课程为试点,提出基于新旧基建知识融合的课程改革方案并予以实践,使该专业学生掌握新基 建知识以适应时代需求,并探索土木工程与新基建在教育层面上相结合的路径。本次改革依托基坑工 程课程,分四阶段实施,在 24学时的课堂授课中建立新基建应用于基坑工程的问题场景并讲授新基建 基础知识,然后在 8学时的实验课中运用新基建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参与实践的学生表示课程具有一 定的实用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课程相对难度大、进度快,可通过增加新基建内容的学时予以解决。 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较好,表明了四阶段的方式对新基建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 有效性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唐新华.新型基础设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功 能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79-85.
[2] 罗素蓉,吴恺云,李旭红.新形势下“大土木”专业课程 建设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J].高等建筑教育, 2019,28(6):13-19. 215 第 6期 李兆锋,等:基于新旧基建知识融合的基坑工程课程改革实践
[3] 仲志煜,李建春,张 琦,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基坑紧 邻环境多因素预测[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 19(3):214-220.
[4] 严佳捷,樊秀峰,吴振祥.淤泥深基坑开挖下土体的变 形特征[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2):61-65.
[5] 祁瑞武,邓会元,戴国亮.巨型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空 间效应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 (2):178-184.
[6] 罗志华.基坑开挖前降水对围护变形影响分析[J].水 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2):185-190.
[7] 赵 锟,吉爱国,张冬梅,等.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设 计与教学方法初探[J].电子技术,2017,46(5):20-22, 14.
[8] 王冬梅.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历史发展与理论探索 [J].现代大学教育,2006(4):73-78.
[9] 王冬梅.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综述[J].比较教 育研究,2007(3):38-43.
[10] 柴 干,郭建华.新型交叉学科工程人才培养的协同 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1(S2):137-141.
[11] 宋亚卿.浅议“新工科”背景下的教材建设与改革 [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6):228,232.
[12] 王转利,周 妃.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 发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9(16):139-140.
[13] 杨 鹏,张征宇.美国高校教学实施学科交叉与知识 融合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9,38 (10):47-51.
[14] 刘 立,胡德鑫.新兴理工科大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机制及特征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3):57-61.
[15] 包绍华,史佩栋.介绍国外一门交叉学科———法律土 木工程学[J].岩土工程界,2005(6):21-22.
[16] 郑 鑫,杨 光,葛建锐.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交叉 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 究与评估),2013(8):40-41.
[17] 赵望达,黄建陵,徐志胜,等.培养土木建筑交叉学科 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3-5.
[18] 管翠中,范爱红,曾晓牧.学科评估中院系设置与学 科交叉的矛盾与对策———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 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6): 85-8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陈成,芮瑞,王智德,等.岩土工程专业课程与数值模拟应用的融合创新及实践[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04):210.[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1.04.034]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07-27 修稿日期:2021-09-18 基金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ybfz20055);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9A1515110512);深圳 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RCBS20200714114855326)
作者简介:李兆锋(1991—),男,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颗粒力学和智慧岩土的研究工作。E-mail:lizhaofeng@hit.edu.cn
通讯作者:泰 培(1987—),男,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合地基的研究工作。E-mail:taipei@hit.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