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等.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5):168-17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5.029]
点击复制

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19年05期
页码:
168-173
栏目:
出版日期:
2019-10-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闫红江1刘成禹2邓志刚1罗洪林2
1.中铁隧道集团四处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3307;2.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关键词:
隧道高地应力初期支护大变形力学机制
分类号:
U455.7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19.05.029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力学机制研究的不足,以隧址区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且与隧道轴线接近垂直的丽香铁路中义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大变形区段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变形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在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且与隧道轴线垂直的条件下,初期支护表现出水平收敛大于拱顶下沉的变形特点,破坏形式以拱顶喷射混凝土剥落、掉块,边墙拱架压曲外鼓为主,初期支护边墙段既是受力最大的部位,又是变形最大的部位,应将其作为变形控制的重点部位;初期支护边墙段的变形、破坏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边墙受力以围岩的水平挤压应力为主,变形以水平向围岩压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为主;第二阶段边墙受力以竖向压力为主,变形以压弯共同作用下的压弯屈服破坏为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丁远振,谭忠盛,马 栋.高地应力断层带软岩隧道变形特征与控制措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7,50(S1):129-134.
[2] 陈子全,何 川,吴 迪,等.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大变形预测分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53(6):1237-1244.
[3] 吕显福,赵占群,魏星星.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措施探讨———以木寨岭隧道为例[J].现代隧道技术,2016,53(6):227-231.
[4] 陈卫忠,肖正龙,田洪铭.深埋高地应力TBM隧道挤压大变形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11):2215-2226.
[5] 张德华,刘士海,任少强.基于围岩-支护特征理论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初期支护选型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5,48(1):139-148.
[6] 李 磊,谭忠盛,郭小龙,等.高地应力陡倾互层千枚岩地层隧道大变形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36(7):1611-1622.
[7] 刘成禹,何满潮.深埋隧道地质构造发育段围岩压力的特点[J].岩土力学,2014,35(4):1101-1109.
[8] 郭小龙,谭忠盛,李 磊,等.早强锚杆在高地应力层状软岩隧道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7,50(S1):59-64.
[9] 黄明利,赵建明,谭忠盛,等.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岭脊段衬砌-围岩结构体系变形受力特征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6,53(6):89-99,107.
[10] 柳厚祥,郑智雄.高地应力软岩公路隧道泡沫混凝土卸压机理及支护结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6,29(11):122-129.
[11] 陆鹏源,王 静.红层软岩隧洞施工过程围岩大变形特征及其支护[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6):70-74.
[12] 闫红江,邓志刚.丽香铁路中义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17(1):67-72.
[13] 任学坤,王恩元,李忠辉.预制裂纹岩板破坏电位与电磁辐射特征的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45(3):440-446.
[14] 樊 勇,赵伏军,张孟举,等.静力破碎花岗岩电磁辐射信号的分形特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1):7-11.
[15] 李贵民.丽香铁路玄武岩隧道大变形段施工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38(S1):167-17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剑峰.穿越高速公路输水工程中盾构法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2):121.
[2]李文杰.管棚支护技术在潼湖隧道软弱围岩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3):135.
[3]孔庆宇,马希磊,王婷婷.隧道穿越段长江大堤渗流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6):74.
[4]刘志伟.土体强度参数对边坡隧道影响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4):176.
[5]马林,关伟,张军.考虑结构性影响的黄土隧道围岩力学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5):11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5.022]
[6]王喜华.雅鲁藏布江峡谷段某深埋隧道岩爆特征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6):2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6.005]
[7]张进增.Hoek-Brown强度准则在高应力场判别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1):161.[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1.031]
[8]李金奎,吴凯.地质雷达在地铁隧道深度探测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3):13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3.027]
[9]史思强.黄土暗穴对近距隧道施工的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5):16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5.030]
[10]巴放.地铁车站基坑和区间隧道近接施工对地面建筑物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5):21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5.04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05-20     修稿日期:2019-06-17基金项目: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隧研合:2018-53)作者简介:闫红江(1972—),男,河南洛阳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技术工作。E-mail:297203386@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