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玲玲,姚久星,高素坤,等.预置再生砖骨料灌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6):214-220.[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5.06.041]
点击复制

预置再生砖骨料灌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15年06期
页码:
214-220
栏目:
出版日期:
2015-12-31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武玲玲姚久星高素坤祝祥周宝木徐学东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关键词:
预置再生砖骨料灌浆混凝土强度干密度吸水率
分类号:
TU528.041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15.06.04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采用预置砖骨料灌浆的方法制作再生混凝土中型砌块,是实现废弃砖骨料再生利用的一种有 效途径。以水泥、粉煤灰和再生砖骨料为原料,减水剂和发泡剂为外加剂,通过向预置的砖骨料内灌浆 的工艺制备中低强度混凝土,研究水胶比、粉煤灰取代量、泡沫掺量对混凝土强度、干密度和吸水率的影 响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最佳配合比为水胶比0.45,粉煤灰取代量20%,根据强度及保温性能要 求综合考虑,选择不同泡沫掺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闫铁成,周茗如,王博.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骨 料的评价[J].建筑设计管理,2014,31(10):82-85.
[2] 谢玲君,翟爱良,王晖,等.烧结砖瓦再生骨料级配对 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8(6):52-55.
[3]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水泥胶砂流动度测试方法: GB/T2419-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泥基灌浆材料 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008[S].北京:中国计划 出版社,2008.
[5] 葛磊.废弃石粉和预置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 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6] 扈士凯,李应权,罗宁,等.泡沫自身参数对泡沫混凝 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0,16 (5):28-31.
[7] 朱红英.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D].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 田正林,吴相豪.成型方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 验研究[J].混凝土,2014,36(7):145-148.
[9]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GB/T11969-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 法标准:GB/T50081-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
[11] 李从喜.粗骨料粒径和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商品混凝土,2012,9(6):67-68.
[12] 朱小艳.灌浆预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实验研究[D].杭 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13] 杨奉源.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D].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2012.
[14] 管文.影响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因素及改善措施1 [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1,29(2):46-48.
[15] 齐静芳.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掺量研究[J].交通世界 (运输.车辆),2013,20(4):184-185.
[16] 王文霞,王建平,朱琳琳,等.粉煤灰泡沫水泥抗压强 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混凝土,2010,32(12):78-8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墙体材料应用统 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0.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普通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规程:JGJ55-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1.
[19] 谢静静,朱平华,李美娟.再生混凝土保温砌块性能研 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3,40(11):55-5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利平,王利夫,李虹辰,等.石灰水泥改性垃圾土强度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2):117.
[2]周洪顺.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无支墩顶推施工可行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4):222.
[3]赵晓菊,凌华,傅华,等.级配对堆石料颗粒破碎及力学特性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04):175.
[4]丁慧,陈兰响,樊成.双层高强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轴压短柱强度和延性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3):60.
[5]张国岑,徐宏殷,袁群,等.改性剂对橡胶混凝土的作用机理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4):115.
[6]张彦君.某实腹式石拱桥结构承载能力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6):221.[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5.06.042]
[7]祝小靓,高江林,傅琼华,等.回弹法检测农田水利薄壁构件混凝土强度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6):40.[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6.008]
[8]梁凤凯,梁奉可,梁奉恩.真三轴试验下真实应变对塑性混凝土应力 -应变特性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1):5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1.010]
[9]柯开展.早龄期镍铁渣粉水泥土强度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4):192.[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4.037]
[10]张立新,丁晔,任永忠.干密度对Q2重塑黄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1):8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1.015]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