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江信登.透水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J].福建建筑,2009,(12):43-55.
[2] 张开猛,蒋友新,谭克锋.生态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1):152-155.
[3] 张朝辉,杨江金,王沁芳.透水混凝土及其生态效益分析[J].砖瓦,2007,(12):58-60.
[4] 蒋正武,孙振平,王培铭.若干因素对多孔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5,8(5):513-519.
[5] 张朝辉,王沁芳,杨江金,等.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与设计[J].混凝土,2008,(6):120-122.
[6] 王从锋,刘德富,朱乔森.高透水性生态混凝土的破坏机理试验分析[J].混凝土,2010,(10):50-52.
[7] 秦翼.富阳鹿山大桥纤维素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J].科技传播,2010,(7):53-5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 黄科,郑建华,宁涛,等.纤维素纤维的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C]//全国第十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2008:867-872.
[10] 邓宗才,张鹏飞,薛会青,等.纤维素纤维及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34(8):852-855.
[1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 孙可伟,李如燕.废弃物复合成材计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27.
[13] 刘翠萍,石云兴,屈铁军,等.透水混凝土收缩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9,(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