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于飞,张宏仁.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SRHSHPC框架节点滞回模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2):41-44.
[3] 蒋孝伟,张睿娟.SRC-RC转换柱恢复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7(2):8-10.
[4] 秦浩,李哲,陈绍基,等.L形截面钢骨混凝土柱非线性全过程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7(2):26-29.
[5] 王克海,李茜,韦韩.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3):70-73.
[6] 周定松,吕西林.延性需求谱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30-3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8] 南建林,徐有邻,程志军,等.基于耗能指标的钢筋延性分类及应用选择[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9):63-6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 Mander J B, Priestley M J N, Park R, et al. Theoretical stress-strain model for confined concrete[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88, 114(8): 1804-182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