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巨龙,张国辉,杨振东,等.沥青混凝土孔隙率与劈裂特性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2,(06):169-17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2.06.025]
点击复制

沥青混凝土孔隙率与劈裂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2年06期
页码:
169-174
栏目:
出版日期:
2022-12-31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白巨龙1 张国辉2 杨振东2 曾 毅1 赵胜利1
1.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7;2.昆明理工大学 电力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键词:
孔隙率劈裂特性级配指数填料含量沥青混凝土
分类号:
TV41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2.06.025
摘要:
沥青混凝土孔隙率及劈裂特性受各原材料性能和含量的影响显著,且直接影响其防渗及稳定性能。系统研究沥青混凝土孔隙率与劈裂特性受级配指数、填料含量、沥青含量的影响规律,为沥青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基于控制变量法,系统研究 4种级配指数、4种填料含量、4种沥青含量条件下,标准马歇尔试件孔隙率与劈裂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孔隙率与劈裂位移随级配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分别降低了 29.33%,39.13%;随填料含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填料含量为 12%时最小;随沥青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沥青含量为6.8%时最大;劈裂强度随级配指数增加而增高,且增高了 23.98%;随填料含量和沥青含量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分别降低了 11.59%,22.32%。基于灰色优势分析表明,级配指数、填料含量、沥青含量对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影响最大,孔隙率次之;填料含量对于孔隙率及劈裂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沥青含量,级配指数次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怀生.水工沥青混凝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杨海华,刘 亮,游光明.不同孔隙率下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2017,43(6):115-119.
[3] 王中良,唐婉秋,谢自然,等.不同取芯温度对心墙沥青混凝土性能影响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9):80-84.
[4] 沙保卫,汪正兴,王轮祥,等.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凝土施工温度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1(2):15-17.
[5] 童斯达,钟 林,李 刚.导向工艺对水工沥青混凝土孔隙率及性能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7,35(9):84-86.
[6] 杨耀辉,何建新,杨海华.填料级配及浓度对心墙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26(4):192-195.
[7] 张 伟,黄 斌,张本蛟.水工室温沥青混凝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5,46(S1):27-33.
[8] 鲁敬旭.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选与蠕变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9] 吴金荣,马芹永.冲击荷载对透水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的影响[J].应用力学学报,2015,32(5):871-875,903.
[10] 王学军,张向东,李 军,等.沥青混凝土冻融断裂特性与损伤机理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3):518-527.
[11] 鲁艳蕊.沥青混凝土低温力学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0(2):277-280.
[12] 张 苛,张争奇.含盐高湿环境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劣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8):106-112.
[13] 郭海鹏,李 刚,刘 杰,等.WG-Ⅰ温拌剂对水工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7):143-148.
[14] 刘曼曼,王 磊,刘亚涛.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13):80-82,87.
[15] 张 扬.水工沥青混凝土劈裂特性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珠江,2021,42(4):53-57.
[16] 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面板和心墙设计规范:SL501—2010[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17] 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362—2018[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
[18] 丁朴荣.土石坝工程沥青混凝土斜墙配合比试验研究[J].水电站设计,1990(3):61-69.
[19] 王晓奇.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17.
[20] 彭 波,李文瑛,危拥军.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与特性[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1] 刘思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冯望,李顺群,高凌霞.不同压力作用下重塑黄土的固结特性[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6):5.
[2]曹培,丁志军.基于MIP和CT试验的钙质砂孔隙分布特征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3):5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3.009]
[3]胡海明,孙畅.植被再生混凝土的透水性能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2):159.[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2.02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08-07 修稿日期:2022-09-17
基金项目: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9FD052);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2101AT070293)
作者简介:白巨龙(1975—),男,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耐久性演化机理等方面研究工作。E-mail:baijl6@citic.com通迅作者:张国辉(198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耐久性等方面研究工作。E-mail:zgh_water@kust.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