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立英,林友勤,吴应雄,等.LRB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2,(01):155-16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2.01.024]
点击复制

LRB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研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2年01期
页码:
155-163
栏目:
出版日期:
2022-02-28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许立英1林友勤2吴应雄2胡广杰3苏福庆4章永伟5
1.西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2.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3.华中科技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4.福建梓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5.龙岩市西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龙岩 364000
关键词:
LRB基础隔震结构极罕遇地震碰撞响应碰撞模型碰撞参数
分类号:
TU352.1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2.01.024
摘要:
随着极罕遇地震作用的引入,有必要探讨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是否还具有良好 的抗震性能。采用改进的 Kelvin碰撞分析模型和双线性恢复力模型,建立基础隔震结构与周围挡土墙 碰撞的运动方程,用 MATLAB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研究基础隔震结构 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比较考虑碰撞和不考虑碰撞两种情况下,上部结构平均延性系数和 隔震支座平均剪应变随隔震结构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曲线;不同碰撞参数下,上部结构平均延性系数和 隔震支座平均剪应变随隔震结构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 下的碰撞控制了隔震支座的剪应变,但加剧了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提高上部结构或者隔震体系的屈 服承载力可以降低上部结构的碰撞响应,增加隔震缝宽度、提高隔震体系屈服承载力或者隔震支座直径 可以降低碰撞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SAIHC.Dynamicanalysisofbase-isolatedshearbeams bumpingagainststops[J].EarthquakeEngineering& StructuralDynamics,1997,26(5):515-528.
[2] MatsagarVA,JangidR.Seismicresponseofbase-isola- tedstructuresduringimpactwithadjacentstructures[J]. EngineeringStructures,2003,25(10):1311-1323.
[3] MuthukumarS,DesrochesR.AHertzcontactmodelwith non-lineardampingforpoundingsimulation[J].Earth- quakeEngineering&StructuralDynamics,2006,35(7): 811-828.
[4] 沈 麒,胡 颢.结构碰撞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 改造,2014,36(1):67-69.
[5] 朱宏平,谭 平,叶 昆.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铅芯橡胶 隔震支座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 学报,2020,40(10):122-131.
[6] 彭刚辉,郑史雄,贾宏宇.碰撞参数对隔震桥梁地震响 应的影响[J].铁道建筑,2018,58(5):13-16,21.
[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6—2015[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8] 吴应雄,郑泽炜,颜桂云,等.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下桩- 土-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 报,2021,42(12):11-22.
[9] 陈启冬,许立英,刘 阳,等.不同土性地基考虑 SSI效 应的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 报,2021,19(2):149-154,214.
[10] 王林建,李飞燕,刘 静,等.基于长周期作用的大底 盘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 学报,2019,17(4):204-211.
[11] 吴应雄,黄 净,林树枝,等.隔震建筑构造设计与应 用现状[J].土木工程学报,2018,51(2):62-73,94.
[12] JankowskiR.Experimentalstudyonearthquakeinduced poundingbetweenstructuralelementsmadeofdifferent buildingmaterial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Dynamics,2010,39(3):343-54.
[13] 叶 昆,李 黎.改进的 Kelvin碰撞分析模型[J].工 程力学,2009(5):245-248.
[14] MahmoudS,JankowskiR.Modifiedlinearviscoelastic modelofearthquake-inducedstructuralpounding[J]. Iranian,JournalofScience&TechnologyTransactionB Engineering,2011,35(1):51-62.
[15] 樊 剑,刘 铁,魏俊杰.近断层地震下摩擦型隔震 结构与限位装置碰撞反应及防护研究[J].土木工程 学报,2007,40(5):10-16.
[1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10-15 修稿日期:2021-12-01
基金项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开发研究项目(2022-K-114)
作者简介:许立英(1981—),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结构抗震和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方面的工作。E-mail:lying xu@126.com
通讯作者:林友勤(1973—),男,博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结构抗震和健康监测方面的工作。E-mail:306170964@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