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煜,赵其华,王旭.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1):22-2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6.004]
点击复制

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0年01期
页码:
22-27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2-28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徐煜12赵其华12王旭12
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关键词: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主控因素
分类号:
P694;P642.22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19.06.004
摘要:
以叠溪地震和汶川地震在松坪沟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重点剖析了地质灾害的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并得到以下认识: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均沿松坪沟呈带状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段斜列式断层附近,其中,叠溪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全区均有分布;松坪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及与发震断裂的距离、地震活动强度等4个方面,地形越陡,地层岩性风化程度越严重,距活动断层距离越近,地震加速度越大,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高,灾害的规模也越大,危害也越严重;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平面上有一定的重合,叠溪地震对山体斜坡造成隐蔽性损伤,降低了岩体的强度,为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侯 江.中国西部科学院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J].四川地震,2010(2):37-40.
[2] 许向宁,王兰生.岷江上游叠溪地震区斜坡变形破坏分区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68-75.
[3]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6:30-44.
[4] 王兰生.叠溪地震与汶川地震———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防止和灾后再建的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22-25.
[5] 柴贺军,刘汉超.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滑坡堵江事件及其环境效应[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5(1):7- 17.
[6] 邓 庆.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30-74.
[7] 四川省地震局.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7.
[8] 王 滨,李惠民,黄文芳,等.茂县— 银杏220kV输电线路沿线地质灾害成因与特征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15(5):183-187.
[9] 刘树林,强 菲,聂守智.勉县地质灾害分布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15(1):165-170.
[10] 黄祖智,唐荣昌,刘盛利.四川较场弧形构造与1933年叠溪地震发震构造的再讨论[J].中国地震,2002,18(2):183-192.
[11] 钱 洪,周荣军.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J].中国地震,1999(4):333-338.
[12] 黄玉华,武文英,冯卫等.秦岭山区南秦河流域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J].地质通报,2015,34(11):2116-2122.
[13] 陈晓利,李传友,王明明,等.断裂带两侧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北川地区的地震滑坡分布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1,54(3):737-746
[14] 袁仁茂,谭锡斌,陈桂华,等.地震破裂带特殊部位大型滑坡及其基于构造地貌发生模型的机制解释:以东河口抛射型滑坡为例[J].地学前缘,2010,17(5):243-253.
[15]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19-2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熊健,陈健云,徐强.重力坝坝头孤立坝体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滑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5):37.
[2]宋丹青,鲍春.模糊数学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中的应用——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例[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1):104.
[3]司才龙,刘灿.神树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趾墙及面板动力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3):130.
[4]吕世民,吴凯,杜光波,等.宁夏隆德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06):42.[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5.06.008]
[5]杨春发.闽北山区(延平区)地质灾害临界降雨量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5):219.[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5.042]
[6]朱庆,王浩.基于QUAKE/W 的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 特征及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6):76.[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6.016]
[7]王滨,李惠民,黄文芳,等.茂县—银杏220kV输电线路沿线地质灾害成因与特征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5):18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5.033]
[8]周晓靖,王进,张振平,等.云南地区地震动特征与堆积体滑坡动力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3):10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3.020]
[9]宋丹青,陈志荣,陈俊栋.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进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6):1.[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6.001]
[10]马冲,邢天海,郑有雷,等.近断层地震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1):49.[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1.008]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10-17     修稿日期:2019-11-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233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013501)作者简介:徐 煜(1995—),男,江苏泰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防治。E-mail:1246767037@qq.com通讯作者:赵其华(1965—),男,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zhqh@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