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新平,涂国祥,尚 琪.澜沧江上游亚贡深部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5):37-4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5.006]
点击复制

澜沧江上游亚贡深部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19年05期
页码:
37-43
栏目:
出版日期:
2019-10-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罗新平涂国祥尚 琪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关键词:
澜沧江上游深部倾倒发育特征形成机制
分类号:
P642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19.05.006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西南深切河谷陡立层状的岩质边坡中常常发育大规模的倾倒变形体,并且发育深度较大,最深可达200m~300m。以澜沧江上游亚贡深部倾倒体为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平硐勘测,结合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深化分析了深部倾倒变形体岩体产状变化,岩体完整程度及结构面发育特征。研究表明:该边坡内发育多处倾倒折断带,高高程岩体变形剧烈,靠近河床部位倾倒现象不明显;倾倒体的发育深度由高高程向低高程逐级降低;研究边坡的倾倒强度可分为强倾倒体与弱倾倒体;同时得出了其形成机制与卸荷回弹-弯曲变形-折断破坏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海军,赵建军,巨能攀.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力学分析[J].岩土力学,2016,37(S1):289-294.
[2] 刘宇恒,邓 辉,邹 俊.澜沧江上游某水电站边坡特殊倾倒模式破坏机理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6,34(8):157-160.
[3] 庄冬梅,邹 浩,陈金国,等.西部某水电站导流明渠边坡倾倒变形现象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6(5):202-207.
[4] 吴 昊,赵 维,年廷凯,等.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8,49(2):223-231.
[5] 谢良甫,张佳琪,谭顺利,等.基于稳定性演化路径的反倾斜坡变形演化特征研究[J].水力发电,2019,45(3):45-49.
[6] 张亮华,谢良甫,李兴明.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11):112-115,120.
[7] 张御阳,裴向军,唐 皓,等.反倾岩坡倾倒变形结构面影响效应研究[J].工程地学报,2018,26(4):844- 851
[8] 张发明,张万奎,王文远,等.倾倒变形岩体发育强度与极限深度的确定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6):1109-1116.
[9] 陆文博,晏鄂川,邹 浩,等.我国倾倒变形体发育规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34(8):111-119.
[10] 王 霄,陈志坚,徐进鹏,等.似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过程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45(1):137-143.
[11] 王秀菊.反倾层状边坡变形破坏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4):36-40.
[12] 刘丽娟,游 湘,顾成壮.新龙水电站库区倾倒变形体数值模拟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11):92-96.
[13] 杨建成,邓 琴.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非连续变形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14(2):118-122.
[14] 王 飞,唐辉明,章广成,等.雅砻江上游深层倾倒体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J].山地学报,2018,36(3):411-421.
[15] 邢一飞,张 诚,王建辉.西南地区典型弯曲倾倒式滑坡变形演化机理及防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22):156-161.
[16] 黄润秋,李渝生,严 明.斜坡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7,25(5):1165-1181.
[17] 邱 俊,任光明,王云南.层状反倾-顺倾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及发育规模特征[J].岩土力学,2016,37(S2):513-524,532.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06-14     修稿日期:2019-07-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降雨在山岳型冰水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及对其稳定性影响的时间效应研究”(41472274)作者简介:罗新平(1992—),男,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地质。E-mail:444921702@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