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怀轩.采动影响下煤矿顶板岩层三维应力变化规律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4):112-116.[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4.020]
点击复制

采动影响下煤矿顶板岩层三维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19年04期
页码:
112-116
栏目:
出版日期:
2019-08-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曹怀轩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山东邹城273500
关键词:
岩层应力监测冲击地压
分类号:
TD323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19.04.020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煤矿采动过程中三维应力重新分布,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发生与应力集中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开采过程中煤层顶板三维应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光纤光栅三维应力传感器,首先测量了原岩应力,随后构建了采场围岩三维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得到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顶板岩层三维应力。结果表明:监测断面处,原岩应力主要受构造作用影响;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前方上覆岩层三个方向正应力均不断增加,且垂直方向正应力变化大于水平方向正应力;采动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120m左右,急剧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50m左右,应力峰值位置在工作面前方18m内;垂直方向正应力在应力峰值处增加了约147%,其变化规律与传统矿山压力理论较为吻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姜耀东,潘一山,姜福兴,等.我国煤炭开采中的冲击地压机理和防治[J].煤炭学报,2014,39(2):205-213.
[2] 姜福兴,姚顺利,魏全德,等.矿震诱发型冲击地压临场预警机制及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S1):3372-3380.
[3] 何学秋.中国煤矿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4] 齐庆新,李晓璐,赵善坤.煤矿冲击地压应力控制理论与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6):1-5.
[5] 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0.
[6] 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7] 王路军,朱卫兵,许家林,等.浅埋深极近距离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3):47-50.
[8] 陈锦涛,韩爱果,任光明.基于应力监测的软岩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6(1):178-182.
[9] 赵文忠,侯哲生,王丙兴,等.基于现场围岩压力监测的黄岩子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2):24-27.
[10] 姜福兴,苗小虎,王存文,等.构造控制型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预警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0,35(6):900-903.
[11] 窦林名,李振雷,张 敏.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7):41-46.
[12] 李 楠,王恩元,GEMaochen.微震监测技术及其在煤矿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煤炭学报,2017,42(S1):83-96.
[13] 曲效成,姜福兴,于正兴,等.基于当量钻屑法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11):2346-2351.
[14] 邓小林.东滩煤矿钻屑法检测冲击地压危险的认识[J].煤矿现代化,2006(1):27-29.
[15] 刘金海.煤矿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6):71-77.
[16] 姜福兴,曲效成,王颜亮,等.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冲击地压监控预警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1):199-206,244.
[17] 桂 兵,张广文,张士斌,等.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及其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0,38(8):22-24,29.
[18] 韩 刚,李旭东,曲晓成,等.采场覆岩空间破裂与采动应力场分布关联性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47(2):53-58.
[19] 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0] 赵 勇.光纤光栅及其传感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翟晓力,葛忻声.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特性的影响数值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6):35.
[2]王年香,施练东,应立锋,等.面板堆石坝加高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05):1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6.05.003]
[3]邓铭江,李红伟,杨长征,等.严寒地区大型倒虹吸工程管道应力及水力安全控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1):11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1.021]
[4]刘豹,袁新明,房媛.非对称Y型大悬臂式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4):17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4.035]
[5]石晓燕,赵宇,陈灿辉.基坑工程桩降水对邻近双线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3):144.[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3.026]
[6]彭 琦,高大水,高江林,等.关联帷幕防渗性能变化的重力坝结构稳定评价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3):6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3.012]
[7]杨振威,任克彬,谭亚可.洄河石拱古桥运营期结构安全仿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4):87.[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4.014]
[8]王雄,刘晓祥,毕钛俊.偏压连拱隧道结构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3,(04):17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3.08.02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03-12     修稿日期:2019-04-10作者简介:曹怀轩(1980—),男,重庆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采矿安全研究工作。E-mail:chx19802003@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