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 佳,简文彬,苏添金,等.岩溶区土洞塌陷演化过程研究———以龙岩市樟坑自然村土洞塌陷为例[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3):1-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3.001]
点击复制

岩溶区土洞塌陷演化过程研究———以龙岩市樟坑自然村土洞塌陷为例()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20年03期
页码:
1-8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6-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沈 佳1简文彬123苏添金1洪儒宝124张少波1
1.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地质工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108;3.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2;4.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关键词:
土洞塌陷土拱效应室内模型数值模拟塌陷演化
分类号:
TU473
DOI:
10.3969/j.issn.1672-1144.2020.03.001
摘要:
以福建省龙岩市樟坑自然村发生的岩溶区土洞塌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对岩溶区土洞塌陷过程中覆盖层土体的应力、应变(位移)、塑性区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从而再现土洞塌陷演化过程,总结土洞塌陷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土洞孕育、形成及扩展过程中,土体中始终存在土拱效应,其发挥程度受初始洞径及覆盖层厚度影响,土洞塌陷过程其实是土拱效应产生及失效过程。土体中最大剪应力主要集中于拱脚位置,而塑性区分布则以拱顶为主,土体竖向变形也以拱顶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塌陷后土洞呈中心大、两头小的纺锤状,其最大洞径与初始洞径及覆盖层厚度呈线性正比例关系。同时,根据塌落土体累计质量的增量大小可将土洞塌陷演化过程简化为三个阶段:土洞发育形成、内部塌陷扩展以及地表塌陷阶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蒋小珍,雷明堂,郑小战,等.岩溶塌陷灾害监测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2] 康彦仁.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19(4):32-34,46
[3] ThomasMT.Mechanicsofupwardpropagationofcover-collapsesinkholes[J].EngineeringGeology,1999,52(1/2):23-33.
[4] 刘之葵,梁金城,周建红.岩溶区土洞发育机制的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1):45-49.
[5] 张丽芬,曾夏生,姚运生,等.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3):126-130.
[6] 李前银.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3):52-55.
[7] 罗小杰,罗 程.土洞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C]//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46-1254.
[8] 张少波,简文彬,洪儒宝,等.水位波动条件下覆盖型岩溶塌陷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27(3):659-667.
[9] 周 建,张映钱,方亿刚,等.水位变动及降雨入渗联合作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14(1):218-222.
[10] 罗小杰.也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5):886-895.
[11] 王 飞,柴 波,徐贵来,等.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演化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7,25(3):824-832.
[12] 贾 龙,蒙 彦,管振德.岩溶土洞演化及其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岩溶,2014,33(3):294-298.
[13] 丁庆忠.弱透水盖层岩溶塌陷的水-气压力致塌机理物理模型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14] 曹细冲.矿井疏干区岩溶塌陷的水击气爆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7.
[15] 刘 奔.覆盖型岩溶致塌模式及其临界判据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8.
[16] KarlT.TheoreticalSoilMechanics[M].4th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1947:66-76.
[17] 林 军,池永翔.永定县培丰镇樟坑自然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报告[R].福州: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15.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艾章婵,窦俊,周云东,等.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5):143.
[2]夏璐,艾英钵.土工格栅对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6):162.
[3]年廷凯,徐海洋,李东晨,等.超载作用下边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及土拱效应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2):177.
[4]年廷凯,李东晨,徐海洋,等.双排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与荷载传递机制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04):124.
[5]程康,夏唐代,单华峰,等.考虑土拱效应的非饱和土被动土压力计算[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5):63.[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5.011]
[6]陈龙,刘成禹,林雪彬,等.考虑桩后及桩侧土拱间相互作用的合理桩间距[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06):12.[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8.06.003]
[7]陈昆明,陈宝林,胡长江,等.带帽PTC桩复合地基上路堤的稳定性数值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04):4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9.04.008]
[8]林之航.桩后-桩侧共同成拱的悬臂式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3):17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3.031]
[9]屈林河,屈俊童,谢清荣.基于均布条形荷载附加应力理论的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05):175.[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0.05.03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01-17     修稿日期:2020-02-27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2016YZ0002-1)
作者简介:沈 佳(1995—),女,福建长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边坡工程。E-mail:shen jiaaa@163.com
通讯作者:简文彬(1963—),男,福建永定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jwb@fzu.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