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挂芳.隧道计算:共同变形理论[M].成都:成都科技
大学出版社,1992.
[2] 傅鹤林,韩汝才.隧道衬砌荷载计算理论及岩溶处治技
术[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坚,宋宏伟,王天春.隧道下穿对道路结构应力及
沉降变形的影响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9
(5):1823.
[4] 戴文革.施工隧道斜井与正洞交叉段施工技术探讨
[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3):8284.
[5] 崔金平.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小导管注浆处治研究
[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9(4):9799.
[6] 宋战平,綦彦波,赵国祝,等.岩溶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及
工程应用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415.
[7] 蒋树屏.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M].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53362.
[8] 高谦,乔兰,吴顺用,等.地下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9] 樗木武著,关宝树,麦倜曾译.隧道力学[M].北京:中
国铁道出版社,1983.
[10] 宋战平,刘京,梁莉,等.基于差异进化算法反演
参数的隧道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9(3):558565.
[11] 李云龙,刘炎炎,郭牡丹,等.岩体隧道拱顶稳定性数
值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3):57,56.
[12] 蒋颖.溶洞分布部位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J].铁道标准设计,2009,(9):6770.
[13] 谭代明,漆泰岳,莫阳春.侧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数
值分析与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
(S2):34973503.
[14] 孙光中,王国际,郭军杰,等.采动影响下巷道群稳定
性数值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
(6):14121417.
[15] 郗举科,吴军,宋战平.软弱破碎带大断面隧道的开
挖与支护技术[J].西北水力发电,2003,19(2):3639.
[16] 宋战平,郗举科,范留明,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工隧
道新奥法施工实践探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3,1(3):5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汪承志,任红卫,吴友仁.三级加筋挡墙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4):59.
[2]徐利敏,孙若飞,孙勇,等.地震条件下挡土墙被动土压力及其分布的微分薄层计算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6):32.
[3]师伯泰.奔龙坪隧道施工方案稳定性数值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5):189.
[4]张继周,王华敬,刘福胜,等.挡土墙侧向土压力中外确定标准的对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04):48.[doi:10.3969/j.issn.1672-1144.2017.04.009]
[5]庄燕珍.库水位涨落条件下挡墙坡体渗流特征数值模拟[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4,(02):32.[doi:10.3969/j.issn.1672-1144.2024.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