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常松,颜东煌,陈政清,等.混凝土振弦式应变计测试
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4,17(1):2933.
[2] 余利华,张开银,田晓彬,等.大跨度PC梁桥应力测试
的若干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2):
107111.
[3] 殷鹏雷,蒲黔辉.预应力混凝土锚下应力分析[J].四川建
筑,2005,25(6):6768,72.
[4] 潘立本,陈蓓.用分段逼近法计算混凝土收缩与徐变引
起的构件预应力损失[J].工程力学,1998,15(4):123126.
[5] ACICommittee209.PredictionofCreep,Shrinkage,andTem
peratureEffectsinConcreteStructures(2098-92)[M].ACI.
FarmingtonHills,Mich.1992.
[6] 周履,陈永春.收缩徐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4.
[7] 林泉,楼徐燕,楼铁炯,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强
度与变形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4(3):7781.
[8] 张殿惠,张宝钧.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裂缝事
故分析和处理方案讨论[J].工业建筑,1997,27(9):5052.
[9] 孙海,黄鼎业.体外预应力简支梁受力性能研究与非
线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2529.
[10] 季韬,钱在兹,鄢飞.钢纤维钢筋混凝土无粘结部
分预应力扁梁柱节点设计方法的研究[J].土木工程
学报,2001,34(4):6171.
[11] 殷芝霖.钢筋砼扁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其设计方法
[J].建筑结构学报,1993,14(4):216.
[12] 张利梅,赵顺波,黄承逵.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
能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
(2):288292.
[13] 苏健,孙宗光,易南概,等.无粘结与有粘结预应力
混凝土梁抗震性能的试验对比研究[J].工程力学,
2013,30(5):6974.
[14] 刘艳辉,赵世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
的试验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6):647
650.
[15] 余志武,罗小勇.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
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
学报,1996,17(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