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超,刘顺,任清军,等.龙门山南段三江-水磨-漩口飞来峰的构造变形及演化[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02):185-189.
点击复制

龙门山南段三江-水磨-漩口飞来峰的构造变形及演化()
分享到: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ISSN:1672-1144/CN:61-1404/TV]

卷:
期数:
2013年02期
页码:
185-189
栏目:
出版日期:
2013-04-3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杨超;刘顺;任清军;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龙门山南段构造解析构造演化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为了解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通过龙门山南段的三江-白石、水磨和漩口三条地质剖面,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野外实测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变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三江-水磨-漩口飞来峰的构造演化过程,最后确定出其主要区域构造应力场有五期:第一期NW-SE向、第二期S-N向、第三期E-W向、第四期NW-SE向、第五期竖直向。从印支晚期持续到喜山期。飞来峰的构造变形对研究龙门山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更多还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茂炳,苟宗海,吴山,等.龙门山地质考察指南 [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坤,赵锡奎,王国芝,等.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 征及含油气性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6,21(4): 282-287.
[3] 杨长清,刘树根,于福生.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 历史与物理模拟[J].矿物岩石,2011,31(2):61-65.
[4] 吴山.龙门山南段大型飞来峰[J].矿物岩石,1998,18 (S1):61-66.
[5] 陶晓风.龙门山南段推覆构造与前陆盆地演化[J].成 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1):73-77.
[6] 杨善清.龙门山南西段一个不成峰的飞来峰构造[J]. 四川地质学报,1992,12(3):194-199.
[7] 石绍清.彭县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J].成都 理工学院学报,1994,21(3):8-13.
[8] 王东.论彭灌飞来峰群形成方式和时代及根带等问 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5): 98-104.
[9] 吴山,赵兵,苟宗海,等.龙门山中-南段构造格局 及其形成演化[J].矿物岩石,1999,19(3):82-85.
[10] 刘顺,刘树根,宋春彦,等.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 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 (4):463-470.
[11] 宋春彦,何利,刘顺.龙门山南段飞来峰构造变形 及形成演化[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1): 51-57.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